close
1.古蹟等級
古蹟等級:三級古蹟
類別:關塞類
公告日期:74、08、19
遺址保存:相關設施所剩不多。
砲台種類:陸防砲台、抱山式砲台、明砲台
現今位置:仁愛區獅球嶺山頂,由成功國小旁之獅球路,沿左方山坡小路上,
沿途有明顯指標。海拔高度一說155公尺、二說120公尺。

2.建築始末

獅球嶺砲台在基隆諸多砲台中,為最捉摸不定的砲台,原因當時獅球嶺砲台為一聯防砲台,因此設置有數個之多,在加上在清代的建築規模根本談不上「砲台」,若是說為「堡壘」反而適當,直到日治時代改建才較具規模,方稱得上「砲台」。而獅球嶺砲台建立的時間據考究最早應該是光緒8年(1882),由隨著福建巡撫岑毓英來巡閱的黔軍記名提督何秀林所築。光緒10年(1884)中法爭爆發,法軍由基隆港侵台,獅球嶺砲台守軍在以劉銘傳棄守基隆援淡水命令下主動撤守。獅球嶺砲台不久即被法軍佔領(很多史料說獅球嶺碼未被法軍攻陷是錯誤的),並成為法軍所謂的南方防線之一;法軍稱之名Leverger或淡水砲台,反變成清軍反攻的一大障礙,但當時法軍雖居臨下,但往南勢卻屢受清軍阻擋,無法南進。但當時的獅球嶺砲台並無直接證據顯示所在地,但根據法軍軍事地圖應較接近今獅球嶺西砲台。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在今獅球嶺砲台建立4處陣地,只能算是堡壘,完全稱不上構工嚴整的砲台,配置有5吋英國前膛砲1尊;至於日後又出現砲台的名稱,不排除是在乙未戰爭前夕修築而成。此時的獅球嶺砲台有4處陣地,其中只有2處配有大砲,即今天獅球嶺東西砲台,分別為12觔前膛加農砲1尊和6吋前膛砲加農砲1尊,四處陣地又有若干輕砲(不詳)。至了乙未戰爭時,日軍選擇在鹽寮登陸繞道攻擊基隆,故當時基隆幾乎所有砲台失效,只有本來就是設計轟擊上岸敵軍的獅球嶺砲台,使得日軍一時失措,並陷入苦戰。結果反而因為守軍內訌,得以攻下。日軍佔領台灣後開始修今日獅球嶺東西砲台,但完成方間應該比大武崙砲台、槓子寮砲台時間晚至少在1924年之後,其設置數門大口徑榴彈砲及非常多小型野砲,最大28公分口徑榴彈砲其射程可達7900公尺,落在基隆嶼與和平島間,由陸防砲台變成兼制海砲台。而今日我們所到之處為東獅球嶺砲台,獅球嶺西砲台在獅球嶺東砲台西方約兩公里,目前只能步行前去。基隆市府目前有修護計劃,相信改日會有一番景象。

3.地理形勢

位於基隆港南方的獅球嶺,是基隆港區最內部的防禦砲台,佳視野卻,可以扼守基隆內港,甚至肩負防止敵軍由基隆進犯台北的重任。往北望就是基隆港市之正南方位置,和平島清晰的矗立在遠方,高速公路之中興、大業二隧道就在腳下,往南看,就是八堵及往台北流去的基隆河谷,砲台下方另側即是全台最早之獅球嶺鐵路隧道。此砲台是基隆最南最內陸之砲台,規模雖小,但卻是防衛基隆至台北的前哨站。

4.建築布局

獅嶺西砲台因目前在荒郊野嶺中,需步行前往,本人沒有去過,故不做說明,僅就獅球嶺東砲台做說明。獅球嶺東砲台主要的結構建材為山岩,四周的林木茂密,隱密性良好。砲臺設施,現在僅存的只有觀測指揮所、砲座區、彈藥庫,現在外觀已整理得花木扶疏。砲台南側的獅球嶺早起會館唯附近唯一的磚造營舍剛,其形制與白米甕砲台下方現在兵舍相似,似乎為同時期日軍所建。有室內簡易運動場與廁所,是後人增建以供遊客休憩之用,一群破壞古蹟的王八蛋。
觀測指揮所

位在砲座區北側設有與日軍同時期創建同形式的混凝土造觀測所,其位居至高點,視野通視無礙。而獅球嶺西砲台並無此建築,由此觀之,日治時期獅球嶺東砲台顯然比西砲台戰略位置重要,而西砲台僅配置一混凝土造之碉堡,這種差異可能是從整個獅球嶺山頂稜線選擇攻守的戰略考慮所致。

砲座區

砲座為混凝土構造,並留有供固定迴旋砲軌之凹槽,其迴旋角度由砲座測知大概135度。有5道寬約25~50公分不等之放射狀扇形導溝,溝深3~6公分,應該是做為排水之用。砲台前子牆達70公分厚,中央較厚,兩側較薄,子牆內留有左右各5個貯彈孔,供發砲之用。左側端部仍埋有固定砲架用之鐵環及固定栓。

彈藥庫

彈藥庫緊鄰砲座南邊,採平面方正四周迴廊之砂岩砌體設計,平常砲彈貯於中間位置,由通道及外圍砂岩牆保護。其建築工法用砂岩丁順砌成,上做拱券平頂。開口設於兩側,有弧拱門洞兩道。內部之迴廊通道兩側呈寬窄不一的設計,較寬為120公分,而窄者僅75公分,且較窄一側通道均離砲座較近,可能存在之設計想法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其修築工法推大概是在清光緒年間,應該為劉銘傳於清法戰爭後在基隆修築數座砲台之一。而彈藥庫內部兩側之迴廊通道可發現磚拱之拱腹預留直徑30公分之錐形圓孔,其應做為傳聲之用,但兩處均已於整修屋頂時由上封堵,但室內仍見當時圓孔設置位置。

5.兵士生活

由於無法復原營區狀況,故無法研判軍隊兵士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a0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