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3:19~23

耶和華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以知識使深淵裂開,使天空滴下甘露。
我兒,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不可使他離開你的眼目。
這樣,他必作你的生命,頸項的美飾。你就坦然行路,不致碰腳。
原來,神讓我們也可以透過對歷史的認識,進而更倍受神的呵護!
接下來要介紹關於台灣砲台歷史的三場戰役~
清英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乙未戰爭,歷史課本從小唸到大,
相信大家都早已有基本的認識,所以針對北台灣的部分來介紹~

一、清英鴉片戰爭
西元1839年,林則徐虎門禁煙,清英鴉片戰爭爆發。西元1840年,
英國派遣的遠征軍共4000人(後來更增至萬人),船隊達48艘船,
先來到燒鴉片的廣州,他們先封鎖珠江,然後繼續北上攻佔浙江,
隨後又進逼大沽口,因為中國軍隊抵不過英軍的船堅砲利,清軍戰敗,
清廷只好求和,派直棣總督琦善與英軍斡旋,訂下了「穿鼻草約」。
琦善答應賠款600萬銀元,徹換欽差大臣林則徐,割讓香港等不合理條件。
道光皇帝不承認這個協議,就改派奕山領兵對抗,但又被打敗,
只好簽訂「廣州和約」。可是英軍認為他們在「廣州和約」中所得太少,
英軍遂決定在中國近海建立軍事基地,於是看上台灣,
以取得制海權與補給。當鴉片戰爭爆發時,
當時的台灣兵備道姚瑩乃奏請在台灣南、北各處設置砲台17座,
以資防衛。戰爭從道光20年打道光21年,戰場也從中國大陸擴及台灣,
英人開到基隆外海要求補給燃料(煤)、食物與水,姚瑩不肯。
英艦納爾布達號(Nerbudda)進犯基隆,發砲轟擊二砂灣砲台,
毀兵房1間,被當時的二砂灣砲台擊退。
艋舺營參將邱鎮功及淡水廳同知曹瑾率部還擊,予以重創,
納爾布達號隨即退出海口,觸礁沈沒。
清軍追擊的結果計格殺印度人23人、西班牙人十幾人,
俘獲印度人133人,砲十餘門,可謂戰績輝煌。
在中國戰場的英軍在攻陷鎮海、寧波後,不久即遣船來台索還俘虜。
9月,英軍願以每名洋銀百元換俘,清軍未予答覆。
8日後,英艦大砲齊發,彈落三砂灣砲台(今基隆市內),
毀營房3座、砲5門。
經守軍還擊後,始離去,但納爾布達號戰俘事件卻使姚瑩丟官。
到1842年,英軍攻入長江,更將逼近南京城,
道光皇帝遂與英國簽訂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包括割讓香港、開五口通商口岸、
賠償軍費2100萬兩等。自此開啟中國長達百餘年的惡運。

二、清法戰爭
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法國總理茹費禮(Jules F.C.Ferry)
派了兩支艦隊,分別是孤拔(Courbet)將軍的「東京(灣)艦隊」
與李士卑斯(Lespes)將軍的「中國(海)艦隊」,
打算佔領海南與台灣,再消滅中國海軍。同時派陸軍攻取東京灣
(海南島附近海域),然後由安南出兵直取雲貴,以迫使中國就範。
到了6月,以上兩艦隊11艘軍艦再合併為「遠東艦隊」,
統一由孤拔(晉升為海軍中將)率領,開始進犯中國東南沿海。
劉銘傳移駐台北府城,當時基隆砲台只剩5尊火炮,
他認為基隆有煤炭,淡水可入台北府城,將此二海口作為防衛重點。
於是,在基隆外海口門扼咽喉區的麟墩、社寮兩山對峙的地方,
各築砲台一座,即已爆發中法戰爭。又在安平、澎湖等要地增建砲台;
在淡水河口以載石沉船封港,且在沙崙海岸構築城壘。
然而依據「法軍侵台始末」所紀錄,這座被法軍稱為Fort Neuf(新砲台)
(二沙灣砲台-非今日海門天險)的構造物,
被法軍認為是唯一重要的一座砲台,控制社寮島與白米甕中央的基隆水道。
從「法軍侵台始末」的現場繪圖可以清楚的看到二沙灣砲台就在海邊,
而非今日之所在位置。大沙灣砲台在清法基隆之役中,曾發揮功能,
發砲擊中法艦,但終因地勢過低,加上砲台的設計只能正面攻擊,
不能側擊,而遭法軍摧毀。基隆港側的其他大、小砲台亦多在此戰中被毀。
當時劉銘傳建築陣地為沿基隆港附近高地,構築厚2至3公尺、
高1至2公尺子牆,其間並設置砲疊及3小堡。分別於基隆地區之和平島、
仙人洞、二沙灣、淡水地區之油車口、中崙、沙崙及澎湖地區之馬公、
容窖、四角嶼、小垵設立砲,擁有各型火砲33門。
武器系統:步兵砲使用德造五十八公厘鋼砲,性能雖佳,
惟清軍砲軍不知安裝信管,致作戰時均未爆炸(太搞笑了)。
其他尚有部份前膛砲、滑膛砲,但均陣舊不堪、性能極差。
國造之要塞砲、滑膛砲性能均差;各型火砲射程依口徑而異,
約在一千公尺之間。
然而中法戰後,北京的清廷竟與法方簽訂「天津條約」,
承認法國在越南利權、自由進出雲南、廣西。打勝仗還簽條約,
同樣是喪權辱國、同樣地遺禍百年!

三、乙未戰爭
明治28年(1895),日本明治天皇命海軍司令樺山資紀上將為台灣總督,
前來接收台灣。樺山資紀總督率領海軍常備艦隊和日軍作戰能力最強的
陸軍勁旅──陸軍近衛師團,大批人馬前進台灣。是年5月29日,
明治天皇的叔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奉樺山資紀的命令,
統率近衛師團來到基隆東北方三貂角附近,
地勢平坦且防衛較弱的澳底搶灘,搶灘過程中只受到清軍零星的小抵抗,
當時清軍主力兵都在基隆、淡水一帶,且都有砲台防守。約在下午2點,
前鋒部隊順利在澳底登陸了,為乙未年抗日浴血戰拉開了序幕。
三貂嶺爭奪戰,日軍有計劃的擾亂戰術運用,清軍守將指揮不當,
防守兵員都是新募粵軍,這些無實戰經驗的新軍在日軍進攻登嶺前,
全部猶如驚弓之鳥,逃之夭夭,直退到內地,與瑞芳守軍會合。
看到清軍指揮無能,日軍攻進瑞芳,趁勝追擊。
抗日守軍經過數場的浴血之戰,但因群龍無首,
在日軍強大火力攻擊之下,瑞芳也於6月2日被攻破,
只剩下少數台勇兵流竄在十分、暖暖等山區之內。
同日,清廷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在基隆外海、
日輪橫濱丸號船上和日本樺山資紀唔面,辦理割台移交手續,
也創造國際外交史上,不在陸上交接土地的先例。
當年,台灣民主國在5月25日成立時。日軍東北岸方向報捷後,
就兵分二路,陸軍由深澳坑及基隆河對岸,大軍揮向基隆。6月3日,
日本東鄉平八郎海軍司令親率3艘軍艦,砲轟基隆港及市區,
配合近衛師團的陸軍,全面發動海、陸總攻擊。獅球嶺浴血戰
淡水港和基隆港是台北城2大門戶,其中之一如被攻陷,
台北城即將不保。基隆港兩岸,原有強大火力的砲台防守,
結果日軍卻從瑞芳內陸入侵基隆市區,使大多數砲台無用武之地,
基隆守軍節節敗陣,只好全部退到獅球嶺,
獅球嶺是往台北城必經之孔道。6月3日下午,日軍兵分多路,
對獅球嶺展開猛烈攻擊,當時下著滂沱大雨,經數次的攻頂挫敗,
日軍不得而入,死傷慘重、不計其數。
而在等待日軍登上崖邊的台勇軍,正準備日軍到達適當的射擊位置後,
再開始做全力的射擊,不料此時,防守左方的粵勇軍,
卻和台勇軍發生語言溝通不良,造成傳達訊息的錯誤,
導致雙方互相猜疑、內鬨,更在戰前開槍,互相殘殺。
頓時間,獅球嶺上分不出敵我,大雨中亂成一團。
當時日軍眼看雨勢過大,視野模糊,下達命令收兵,
一支前線部隊未收到訊號,趁混亂登上獅球嶺,守軍一哄而散,
砲台陷落。獅球嶺失守,基隆也宣告完全淪陷。
隔天,日軍就一路直逼台北城下,進而攻下淡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a0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